从1948年那部“被改写的族谱”说起蒋介石身世
长案上摊开的,是数十本泛黄的族谱——《武林蒋氏宗谱》《宁海龙山谱》《鄞县蒋氏支谱》……纸张脆弱,墨色暗淡,虫洞密布。
长案上摊开的,是数十本泛黄的族谱——《武林蒋氏宗谱》《宁海龙山谱》《鄞县蒋氏支谱》……纸张脆弱,墨色暗淡,虫洞密布。
1884 年深冬的金竹庵,寒风卷着雪籽打在窗纸上。王采玉坐在佛前,手里捻着念珠,青灰色的僧衣上打了块补丁。庵堂外传来村民的私语:“就是她克死了丈夫儿子……” 她捏紧念珠,指节泛白,却没抬头看一眼。
1996年8月2日,浙江奉化溪口镇游人如织,其中有一位特殊的访客鲜为人知。他就是蒋经国的第三个儿子蒋孝勇。
1901年,14岁的蒋介石在家人的安排下,娶了19岁的毛福梅。毛家在岩头也是有名望的家族,可她从小缠足,不识字。而蒋介石在县城接触了新思想,打从心里就把这桩包办婚姻当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。
家门口的柏油路都消失了,人还是要回老地方看看。你说一个人走到生命临近的时候,最想见谁?想回哪里?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没别的,还是家。1996年那个夏天,蒋孝勇带着妻子方智怡和三个孩子,一大家子人在溪口曾祖母王采玉墓道前合了个影。那天太阳不小,树影斑驳。其实这场“
蒋中正这一生,实在算不上平顺。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,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。反正,人活着,总是有人记得他的好,也有人盯着他的错。有意思的是,权力走到山巅,风光无限,但关于家人、关于自己小时候,蒋中正到底是怎么过来的,知道的人还真不多。
蒋介石的光头造型,好像大家都很熟悉吧?照片、教科书、电视剧,一到他出现,光头加军服,严肃冷峻,没有多余的停留。可问题是,这种外在形象谁都以为纯属军人作风,其实未必。当然也不是全是母亲影响,或许还有别的原因?事实撑出来一条新线索,原来历史的背后总掩着另一层皮。
阴沉的天空下,六十二岁的蒋介石在母亲墓前长跪不起,手指轻抚冰凉墓碑如同触碰最后的故土。起身时,他向故乡父老伸出三根手指——这个手势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谜团。
1965年的深冬,一件谁也没敢预料的事,差点儿让当时的各路情报机关忙成无头苍蝇。周总理,亲自下场,安排飞机,路线也极为低调,说是转机,其实是一步步踩着红线。在这次出行的名单里,有个让宋美龄都不方便多嘴的老人。台湾、香港、上海,几乎所有背景深厚的圈子都在私下揣测
1887年,浙江奉化溪口镇,盐商蒋肇聪的次子出生,取名蒋瑞元,后改名介石,字中正。谁也不曾想到,这个出身寻常商贾之家的孩子,日后会成为搅动中国半个世纪风云的铁腕人物。